“寿光模式”在全国落地生根
文章分类:新手上路 发布时间:2023-04-08 阅读: 415
日前,在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莲池村的蔬菜大棚,成片的西红柿、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,陆续进入采摘期。
“这一片是刚建成的南门科技示范园,占地100亩。”鲁渝协作(寿光)蔬菜现代产业园——南门科技示范园技术员肖在军表示,示范园共有蔬菜大棚25个,其中10多个蔬菜大棚已正式投产,第一批蔬菜总产量预计达3万斤。示范园迎来首次丰收,标志着以机制创新为动力、以蔬菜产业为抓手、以共建园区为平台的“寿光模式”在开州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寿光市与开州区展开深入合作,把蔬菜种植模式作为鲁渝“联姻”的礼物,复制给开州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推进乡村产业振兴,联手打造东西部协作样板。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开州通过建设蔬菜现代产业园,实现了本地农民“三份收入”,即土地租金、务工薪金、分红股金。以竹溪镇春秋村蔬菜种植大户任登秀为例,以前每亩地收入约1.5万元,按照“寿光模式”种植的蔬菜每亩收入约7万元,每亩地净增收5.5万元。
从种苗培育到销售,鲁渝协作(寿光)蔬菜现代产业园由寿光农业发展集团实行专业一体化运营。近年来,在寿光本土领军农业企业的带动下,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和模式正加速推向全国各地,目前已建成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农业园区共200余处。
多年来,寿光人在抓好自身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,不断把寿光蔬菜的技术、人才、标准、问题解决方案推向全国,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。如今,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(市、区)建设农业园区或指导蔬菜生产。
过去,由于企业技术和个人经验不同,推广过程中曾造成一定的质量差异问题。不过,伴随着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地寿光,这一问题迎刃而解。
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自成立以来,立足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,围绕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以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和研制为突破口,全面总结寿光设施蔬菜生产管理经验,强化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示范推广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在雄安新区,新建成的高标准大棚里,33000株口感西红柿长势旺盛。这些西红柿都是寿光从十多个口感好、销量高的西红柿品种中,精心挑选出来的。雄安乡村振兴寿光工作专班成员孙明说:“我们专门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气候模拟室,就把雄安这边的温度湿度,整个气候包括土壤,全面模拟了一遍,确保这些品种能够在雄安这边种植成功。”
“从寿光来的专家帮我们建棚,手把手教我们技术,我们老两口这把年纪了,在家门口还能收入20万元,你说我们的积极性能不高嘛。”雄安新区容城县贾光乡城子村村民刘冬明说。从过去的大田作物到如今的高标准设施蔬菜,看着满棚的西红柿,种植户们的干劲也更足了。
现如今,依托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,以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为突破口,全面总结设施蔬菜生产管理经验,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先后完成了16项国家、行业标准和110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立项,建设形成了14大类、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,牵头制订了《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番茄》等6项团体标准,完成了农业农村部《日光温室蔬菜全产业链标准梳理和标准体系框架构建》等一系列项目。
按照“探索建立蔬菜生产的‘寿光标准’,进而形成全国标准、世界标准”的要求,近年来,寿光在全力抓好蔬菜标准集成的基础上,打造现代农业标准输出中心,先后在江西井冈山和瑞金、重庆开州等地建设了大型蔬菜基地,也已在山东、江西、内蒙古等7个省(市、区)培育认定了50家试验示范基地,蔬菜标准化面积达7.6万亩,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站在新的起点上,寿光始终坚持世界眼光、全国定位,以生产标准化、农业园区化、蔬菜品牌化、农民职业化、乡村宜居化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,不断赋予“寿光模式”新的时代内涵,为打造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贡献寿光力量。